歷年活動成果
【建立跨學科、跨校、與跨國的研究群與研究團隊】
- 建立跨校研究群與研究團隊:
早在本中心成立之前,本中心前召集人陳思廷就與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的鄭凱元教授就已進行了密切的合作,並與鄭教授的研究團隊學者如任職於該校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蔡有光教授與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周成功教授等一起針對分子生物學裡的假說檢定與因果推論問題有過熱烈的討論,遂於2014年假陽明校區的通識中心共同開設了一門「分子生物學的哲學」課程。此後,更與鄭凱元教授、蔡有光教授與陽明醫學系的學生共同撰寫了與該議題有關的會議論文,於中研院歐美所的「假設性思考」哲學會議中發表。藉由這些學術合作機會,後來更進一步認識了陽明腦科學研究所的謝仁俊教授,更在2020年以中心名義邀請謝教授來清大人社院分別就腦科學與藝術、禪定、與人工智能等三個面向,發表三場跨領域的腦科學演講(但最後一場因為疫情迄今仍未舉辦)。據此以觀,本中心在跨校合作方面已經具有相當的經驗。
- 建立跨國研究群與研究團隊:
本中心自創立開始,即因為中心成員已執行「心靈、因果、與責任:以台灣為基地建構具東亞學術主體性的全球網絡」的整合型研究計畫之助,與亞太地區多個國家(尤指日、韓、與馬來西亞)之研究團隊或研究中心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係。本中心與日本京都大學哲學系的出口康夫教授與其主持的「應用哲學與倫理教育中心」在京都大學的「世界展開力」(Re-Inventing Japan)計畫下,締結了學生交流互訪計畫,已進行了數個梯次的交流互訪。本中心也與任教於東京大學科學史暨科學哲學系的信原幸弘教授擔任副主任的東京大學哲學中心,就科學哲學(包含心靈哲學)之議題,展開互訪研究。另外,在韓國哲學界方面,本中心已經與漢陽大學哲學系的李尚郁教授與首爾國立大學哲學系的趙仁來教授就科學哲學研究議題方面,進行討論與交流;此外,就分析哲學議題方面的研究,則是選擇與延世大學哲學系的Nikolaj Pedersen一起合作,企圖建立亞太地區的分析哲學研究群。在馬來西亞方面,透過任教於馬來亞大學的Mohamad Zain Shaharir教授之引介,多次赴該大學的文明對話中心(Center for Cultural Dialogue at the Malaya University)參加會議與進行交流,本中心成員之會議論文經修改後,經過審查程序,刊登在該中心所出版的官方期刊KATHA。自從2018年底邀請俄羅斯National Research Tomsk Polytechnic University的Natalia A. Lukianova教授來本中心進行演講後,就持續與Lukianova教授的團隊展開密切的合作,並於2020年初赴Tomsk訪問並與其研究團隊進行交流,隨後更於2020年底與2021年初與年底更與Lukianova教授介紹由A. B. Efremenkov教授領導的俄羅斯Novgorod State University研究團隊與由Christina Cabras教授領導的義大利University of Cagliari研究團隊進行三次的線上會議,討論如何進行跨國合作。
- 建立跨學科研究群與研究團隊:
本中心前召集人陳思廷由於具有跨學科之學習與研究背景,並具有多年執行哲學與其他學科整合的研究計畫之經驗,於2017年起,加入由江安世院士主持之本校的腦科學研究中心,並擔任該中心之「人才培育與產業應用組」組長,除了協助該中心的腦科學普及教育之推廣暨腦科學與產業之鏈結之外,更著力於腦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對話與交流。自2018年起執行該中心的特色研究中心之深耕計畫起,已經與腦科學研究中心共同舉辦與腦科學有關的人文社會研究之講座與演講。與腦科中心最新的合作項目為自今年12月起將在清大總圖書館1樓舉辦的「腦宇宙的美麗境地」主題特展,並邀請校內外多位人文社會領域的研究學者進行系列的專題演講與座談,以便與腦科學家進行跨學科的對話與交流。
【培育相關領域學術研究人才】
- 科技部延攬客座科技人才計畫
- 受延攬人姓名:蕭銘源,補助期間:2016年8月1日2017年7月31日,計畫名稱:脈絡化證據概念下的請項條件句分析,計畫編號:MOST-105-2811-H-007-009
- 受延攬人姓名:簡芃,補助期間:2018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計畫名稱:實作的證據概念:社會科學、法學、與生醫科學中的證據,計畫編號:MOST 105-2410-H-007-046 -MY3
- 輔導申請獨立博士後研究計畫
- 計畫主持人姓名:簡芃,補助期間:2019年8月1日2022年7月31日,計畫名稱:自我意識之哲學探究:以自閉症之第一人稱敘述、事件記憶及自我意識情緒為研究案例,計畫編號:MOST-108-2410-H-007-094-MY3
- 科技部大專學生科技部研究計畫
- 104學年度,學生姓名:趙芸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三年級),Brain, Capacity, and Causal Structure: An integrational Framework of Northoff’s Neuroscience and Cartwright’s Philosophy of Science
- 106學年度,學生姓名:盧清佑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四年級),對照實驗的後設理論建構: 從Nancy Cartwright的儲能概念與實作科學的觀點出發 (A metatheory of control experiment: a perspective from Nancy Cartwright’s idea of capacity and practical sciences)
- 大學部學生培育案例
- 對哲學與其他學科整合具有興趣曾經擔任過本中心的研究助理之多位物理系學生,其中一位本校物理所畢業後,曾至AI業界擔任工程師,該生積極參與本中心與哲學所合辦的AI讀書會,並曾在2019年於清大腦科學研究中心給予一系列有關AI的課程演講(見以上所列)。目前該生轉赴中研院物理所擔任研究助理,準備申請國外物理學博士班繼續深造。另一位具有相似背景也對哲學與其他學科整合具有興趣也曾在本中心擔任研究助理的物理系學生,則是在大學畢業後就轉赴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該生目前已取得博士學位,打算尋找與腦科學研究有關的研究中心,繼續深化物理學、腦科學、與哲學的整合研究。
【形成亞太地區相關議題的研究社群】
- 建立亞太地區哲學研究社群:
藉由「心靈、因果、與責任:以台灣為基地建構具東亞學術主體性的全球網絡」的整合型計畫(以及之後的個人型計畫)之助,本中心前召集人聯合陽明大學心智所鄭凱元教授、台北大學法律系徐育安教授、政治大學宗教所蔡源林教授、中研院文哲所何建興研究員、與台大醫學院社會醫學科吳建昌教授共同積極走訪東亞暨東南亞(泛指亞太)地區的學術社群,以圖建立亞太地區的學術研究社群。以哲學領域為例,藉由積極與日本暨韓國哲學界進行積極的對話與交流,前召集人與鄭凱元教授奔走日韓兩國哲學界,呼籲與連同日韓學者如日本京都大學的出口康夫教授、東京大學的信原幸弘教授、名古屋大學的戶田山和久教授、大阪大學的中山康雄教授、韓國漢陽大學的李尚郁教授、首爾國立大學的趙仁來教授、延世大學的Nikolaj Pedersen教授等學者共同催生了兩項亞太地區的重要國際哲學會議:「東亞當代哲學會議」與「亞太科學哲學會議」。
- 亞太地區國際哲學期刊之創立:
東亞當代哲學會議為每兩年在亞太地區國家輪流舉辦,目前已舉辦了四屆(第五屆原本要在馬來西亞舉行,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而暫緩舉行),亞太科學哲學會議則為每年在各亞太地區國家輪流舉辦之盛會,目前(2021年)已舉辦至第九屆。值得一提的是:經由亞太科學哲學會議之舉辦,亞太地區的科學哲學界已經成立了「亞太科學哲學學會」,目前會長由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陳瑞麟教授擔任。此外,由於東亞當代哲學會議舉辦之故,凝聚了亞太地區的分析哲學家,遂由韓國延世大學國際學院哲學教授Nikolaj Pedersen發起創立了亞太地區的國際期刊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該期刊將由國際出版社Springer出版,前召集人已獲邀擔任編輯委員。
【形塑與創造新的學術議題,累積國際出版品,為國際學術社群作出貢獻】
- 藉由整合型研究計畫補助,舉辦跨領域讀書會:
由於「競爭或合作?人工智慧在人文社會的應用與影響探究」的整合型AI人文社會研究計畫之助,本中心自2019/05起舉辦AI讀書會,迄今已閱讀七本與AI發展與議題有關之當代經典著作。由於這項計畫與讀書會之影響,本中心的委員與讀書會成員也陸續出版了與AI相關的學術期刊論文。列舉如下:
- 2020,趙之振,〈戴維森論圖靈測試〉,《歐美研究》,第50卷第2期 (「歐美AI 的發展與挑戰」專題),頁147-178。(2020年6月)
- 2020,甘偵蓉、許漢,〈AI倫理的兩面性初探—人類研發AI的倫理與AI倫理〉, 《歐美研究》,第50卷第2期 (「歐美AI的發展與挑戰」專題),頁231-292。 (2020年6月)
- 藉由跨領域暨跨國的團隊合作,聚焦當前學界關注研究議題:
國際目前本中心成員與上述的俄羅斯Tomsk Polytechnic University與Novgorod State University研究團隊已就「數位時代的展延自我與自我認同」(Extended Self and Self-Identity in the Digital Age)展開了實質的合作,並共同出版了下列兩篇期刊論文:
- 2021, N. A. Lukianova, Szu-Ting Chen, Kai-Yuan Cheng, O. A. Skalnaya, “Intersubjectiv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sentive World of Images of the Future,” Scientific Notes of Novgorod State University, No. 2 (35): 251-257. (in Russian) (Ученые записки Новгород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21. № 2 (35). С. 251-257.)
- 2021, Tatyana V. Konyukhova, Ekaterina T. Konyukhova, Natalia A. Lukianova, Szu-Ting Chen, Kai-Yuan Cheng, Elena V. Rodionova, “Extend Self: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in the Modern World,” Journal of Wellbeing Technologies. 2021. No. 1 (40): 97-105. (in Russian) (Векторы благополучи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социум. 2021. № 1 (40): 97-105)
本中心與俄羅斯Tomsk Polytechnic University暨義大利University of Cagliari研究團隊最近已就「疫情下的教育與學習」(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Era of the Pandemic)議題進行線上討論,預計未來1年共同合作,撰寫期刊論文發表。此外,本中心成員計畫與俄羅斯團隊申請台俄跨國合作研究計畫。
- 藉由與國際重要跨領域學者合作,將國際最新研究議題引進國內學界,並創造新的研究議題:
本中心與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所的鄭凱元教授自2015年起,就與加拿大心靈、腦造影與神經倫理學國家研究講座教授暨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Georg Northoff教授展開密切的合作,安排將他所撰寫的與神經科學暨哲學相關的兩本書籍翻譯成中文,將他所提倡的意識的神經預感模型引介到華文世界。我們與臺大出版中心合作,於2016年出版了《留心你的大腦:通往哲學與神經科學的殿堂》(Minding the Brain: A Guide to Philosophy and Neuroscience)並於2018年出版了《病腦啟示:神經哲學與健康心智》(Neuro-Philosophy and the Healthy Mind: Learning from the Unwell Brain),並分別於2017與2019年初的台北國際書展舉行新書發表會。2017年場次除了邀請Northoff教授親臨現場演講,並邀請本校特聘講座教授暨中央研究院院士國際知名腦科學學者江安世院士與其進行對談。2019年場次則邀請了任教於挪威奧斯陸大學文化研究暨東方語文系與對正念靜坐頗有研究的國際知名學者艾浩德(Halvor Eifring)教授與其進行對談。目前,譯介Northoff教授著作的計畫,已進行至他於2018年由The MIT Press出版的《自發的腦:從心-體問題到世界-腦問題》(The Spontaneous Brain: From the Mind-Body to the World-Brain Problem),進一步將其最新提出的「意識之時空結構理論」(the spatial-temporal structur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引介到華文世界,該書中文版預計於明年初出版。本中心前召集人分別為第1本與第3本譯著分別撰寫了評論與長序文,艾浩德教授為第2本譯著所撰寫的推薦序文如下:
- 2016,陳思廷,〈大腦科學:是規律式的科學,還是因果式的科學,或是兩者兼之?〉, Georg Northoff, 格奧爾格‧諾赫夫 原著,洪瑞璘 譯,鄭凱元 總校訂,《留心你的大腦:通往哲學與神經科學的殿堂》 (英文原版書名:Minding the Brain: A Guide to Philosophy and Neuroscience)第三部份之評論,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頁545-551。
- 2018,艾浩德(Halvor Eifring),〈推薦序:邁向大腦生態學〉, Georg Northoff, 格奧爾格‧諾赫夫 原著,陳向群 譯,《病腦啟示:神經哲學與健康心智》 (英文原版書名:Neuro-Philosophy and the Healthy Mind: Learning from the Unwell Brain),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頁i-x。
- 即將出版,陳思廷,〈序:以時空結構作為心靈與世界之間的共同貨幣,來解釋人類大腦的意識如何生成與運作〉,Georg Northoff,格奧爾格‧諾赫夫 原著,洪瑞璘 譯,《自發的腦:從心-體問題到世界-腦問題》 (英文原版書名:The Spontaneous Brain: From the Mind-Body to the World-Brain Problem)之序文,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藉由Northoff教授的意識之時空結構理論之啟發,本中心成員積極參了由政治大學哲學系王華教授暨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鄭凱元教授於2019年12月21日假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合辦的具有如下開創性主題之跨領域國際工作坊:God? Life and Universe: Science and Ethics at Crossroads (上帝在生命和宇宙中的位置?處於十字路口的科學與倫理學),會中邀請了具備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專家與會,包括了腦科學家暨精神科醫師Northoff教授、芝加哥大學神學院的任博克(Brook Anthony Ziporyn)哲學教授、陽明交通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蔡有光教授、臺大醫院復健科盧清佑醫師、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暨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院郭育誠中醫師等,共濟一堂,熱烈討論了與工作坊主題相關的哲學議題。當天,中研院文哲所現任的所長黃冠閔教授也參與會議,並允諾將此工作坊的會議論文經修改與審查後,集結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的專刊出版。出版資訊如下:
- 2020,《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專刊:上帝、生命與宇宙:在十字路口的當代科學與倫理學」專輯,第30卷第3期。(2020年9月)
本中心成員於此專刊發表之論文資訊如下:
- 2020,陳思廷〈歸納難題、規律性、勢與儲能: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與金岳霖的本體論相遇〉,《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0卷第3期 (「上帝、生命與宇宙: 在十字路口的當代科學與倫理學」專輯),頁101-112。(2020年9月)
本中心前召集人擔任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執行委員期間,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委託,與陽明鄭凱元教授合作,於2020年12月12日假臺大管理學院舉辦了一場題為:「大腦、心靈、與世界:腦科學哲學的前沿研究與人工智慧及新冠肺炎的延伸應用」的跨領域研究工作坊,會中邀請了Northoff教授擔任主講人,以線上講授的方式介紹其意識的時空理論及其與人工智慧暨新冠肺炎議題之關連;會中並邀請多位與腦科學研究相關的本國老中青三代學者與會,與Northoff教授進行深度對話與交流,並開放現場觀眾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