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00
 

關於我們

國立清華大學實作哲學研究中心企圖號召亞太地區具探究精神的哲學家,以進行一項目標鎖定在發展「實作哲學」(Philosophy in Practice)的哲學運動,以冀望該項運動能因應亞太地區在廿一世紀所面臨的學術挑戰與需求。 使用「當代分析實作哲學」(Contemporary Analytic Philosophy in Practice, 簡寫為:CAPIP)一詞來描述這項計畫中的運動,是基於下列數項理由:

首先,「實作哲學」(Philosophy in Practice, 簡寫為:PIP) 標示了對哲學這門學科本身的再檢視。傳統上,哲學通常被視為是對我們所思考的任何事物-包括了物理的對象與心靈的構造物-進行一般反省的學科;因而,傳統意義下的哲學預設了:作為 謹慎認知者的人類總應該能夠找得到檢驗「我們所思者」-亦即,我們所構作的理論與假說-與「我們所思索的對象」-亦即,包含了物理與心理實體的世界-兩者之間是否相互吻合的方法。有關前述議題的傳統討論,通常聚焦於思考「世界與有關世界的理論之間的關係」,而較少關注於「我們如何企及這個世界」與「我們如何藉由這項企及之助以建構我們有關這世界的理論」等的課題。倡導PIP旨在將有關認識世界與自我的實作(practices of knowing the world and self)之考量帶進有關討論哲學的本質之舞台中央。在一方面,PIP思考理論構作者如何援引現存的有關這世界的哲學知識,以幫助他們自己在各種學科領域之內,建構出有關這世界的各個面向之最新理論;而另一方面,PIP則思索各種學科的理論構作者與實作者-諸如物理學家、生化學家、電腦科學家、土木工程師、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道德學家、政治家、政策制定者、小說家、藝術家、工匠等-的實作如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形塑著我們有關世界的哲學知識。

第二項理由是,「分析的」(analytic) 一詞不是用以指稱英美哲學意義下的「分析性」(analyticity) ;該語詞反而是以其日常使用下的意義被使用著,而這項意義反映了所有以「深入考量知識對象-不論其為物理的或心理的對象-的儘量多面向之細節」為職志的所有哲學思考與作品的共同特色;此外,該語詞也反映了所有以類似的方式來針對知識對象的真實性(或真理)進行檢視與評估的所有哲學活動之共同特徵。因此,與其說使用「分析性」一詞具有任何特殊的排他意涵,倒不如說使用該語詞的目的旨在標示出:本中心所倡導的哲學運動將包括所有那些特別注重知識對象與實作之具體細節的各式哲學流派。

第三,「當代的」(contemporary) 一詞是用以標示:前述針對哲學與各式實作學科之間的密集互動與對話所進行的後設思考,是奠基在理論構作者與實作者各式最新的(the most updated)探究成果之上。更精確地說,「當代的」一詞反映了如下這項信念:在一方面,哲學-藉由其自身與實作學科所提供的當代知識所進行的對話之助-可以使得其自身與這些學科更加相關或相容;而在另一方面,這些學科-因為受惠於與哲學進行對話之故-也因而能對其自身的結構有更全面的理解,並可因而鳥瞰其自身的分際與界限。 根據上述針對CAPIP運動之內涵所進行的闡釋,本中心的首要任務在於動員亞太地區為數眾多的哲學家來建立一種新形式的哲學,以便從各種學科實作者之實作的視角,來檢視這些學科所提供的當代知識;此外,我們也冀望:藉由CAPIP運動的階段性執行,亞太地區的哲學能夠逐步建立其主體性與自主性,並進而與歐美哲學界建立起更平等的對話。